來了英國之後,才完全體認如何在合法的機構上,獲取營利,搶劫無孤老百姓;英國的銀行的服務系統在眾多英國本地與國際朋友的口碑是「合法的搶劫機構」。不管是存錢、轉帳、銀行資料整理、服務效率等,都被列入是服務品質之下,過程粗糙與永遠有藉口的錯誤,我想銀行人員入門的基本training就是教導服務人員朗誦與秉持一個老舊與推託的標準說詞:It’s our policy。
老歐說以前因投資股票事宜,去銀行提款,金額約五千鎊(其實真的是筆大數目),當時在櫃台領時,銀行要求大數目必須有護照與所在居住住址為憑證,不然不能用卡直接領款,等身份確定後才能領取;老歐也瞭解銀行狀況,乖乖的跑回家拿所需文件,好方便銀行作業領款。回到銀行後,重新排隊;沒想到,輪到他時,因與先前領款的窗口不同,說法也不一致了(英國的內部溝通系統與說法一致性相當差),另個窗口行員告知他:由於是筆大數目,銀行並無如此多的存款,所以無法當天領取,請他一週後,重新帶著護照與居住證明,再來銀行一次。
股票存款買賣事宜與資金流向怎可以說等一週就一週,老歐當場氣急敗壞,花了來回往返與銀行排隊的兩小時,最後被告知「下週再來」的說法,士可忍,孰不可忍,脾氣也就上來了;他對著行員說:「當初若無法提領時,為何還通知我回家拿取資料證明;現在又告知我等一週才能領取金額。什麼叫做銀行當日存款並無五千鎊可被提領的說法,市中心的銀行沒有五千鎊的說法太過薄弱。」
銀行員仍然老僧入定,接著說:「那麼你要領那麼多錢幹嘛?」
老歐很妙的回答:「我大筆存款你們銀行都沒過問,怎麼領個小款就問上半天,還不讓領。不過若只是要方便你們作業領款,那就說我準備訂婚禮的金額吧。」
銀行員瞠目的說:「五千鎊太多了吧,定個婚不需要那麼多錢,戒指也不貴;這種說法太薄弱了,沒辦法提領這巨筆金額。」(銀行員也可以主觀批評一番!)
(突然想到英國人吵架時,常常都會說, "Do I ask your opinion?")這種回應無端是火上加油,老歐脾氣也壓下來,乾脆來招釜底抽薪,直接對著行員說:「既然今天沒辦法領款;好,那我就解除帳戶吧,乾脆今天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;別說是區區五千鎊,免得到時候錢都領不出來了。」
這招當場讓行員傻了,肯定當月銀行的業績會下滑,尤其經過這行員的調配下,到時肯定會被上司盯上,此時面目又變得和善,想辦法先澆熄老歐的怒火,來了招請教上司的作法,請了老歐去沙發坐坐,端茶給點心,請他等等。(奇怪,排隊時怎都沒有茶點招待?說到這裡,心理還是鼓喝台灣的客服,根本不用站著排隊,領號碼牌,坐著等,櫃台附近還有飲料自取。)過給分鐘後,上司現身了,來瞭解取款解戶問題,最後銀行經理聽完老歐的陳述,為了不讓老歐解戶,直接說五千鎊當天領不是問題,沒等多久老歐就也不用排隊,當場領了五千鎊了。不過,老歐不久後,去別家銀行開戶,直接把該銀行解約,因為怕下次還是繼續領不到錢(No TRUST)。
我想英國的政策都是因人而異,客服說法也是始終不一,官方說法多半像是個藉口;早先我辦的Standing order,最後並沒依照我所訂立的日期支款,導致我因銀行過錯接到其他罰款,去了銀行瞭解問題後,第一個銀行員跟我說,Standing order有兩種狀況,要不是每個月固定一日支付款項,不然就是每季固定支付費用,沒有特殊定的日子,所以被罰款之後,得呈報上總部,約一個月會得到回應(當時因為銀行問題導致我銀行帳戶透支,還得等上一個月才有錢回來!太扯了!);接著我心有不甘,帶著當初寫下的條約,帶著證據上銀行,換了位媽媽級的銀行員,結果搞清楚,Standing order可以自己要求銀行員設定特別日子支付款項,並沒有月付或是季付款的選項而已;且當初某銀行輸入員在輸入我支款的資料過程中,因沒有確定支款日,自己就隨便電腦填日子支付金額,才會導致銀行透支問題。(難怪英國銀行老會寄帳單之類的記錯地方,人工出錯,電腦也會自己設定錯誤。)
不過我另外問了對方,若因為他們的失誤,導致若我得支付另一方的罰款,那怎麼處理這問題;這位行員說,那得跟對方說明是銀行的錯誤,希望對方可以把罰款取消,給你一次機會,不然這不是屬於銀行的問題。不過我也層問過另一方這銀行的失誤問題,他們也是都會推託不是他們的錯誤;但不管如何,似乎都是消費者(或銀行客戶)來承擔失誤,成為雙方的受害者。最後就是上個法庭解決問題,然後小錢(罰款與法庭費用)多半只有消費者自己來承擔了。
不過,以前存款的時候,拿了老歐給的支票存款時,窗口銀行員還問我從哪來的錢,哪來的支票;我當時還想說,哇~原來存錢也會被過問錢的來源喔!後來我問了行員是否支票有問題,他竟然回答,由於支票存入金額頗大(幾百鎊吧),所以得詢問一下;不過我也不知道這種說法是否合理,只回說:「朋友還錢而已。」;不過對方看來我存款運作,還說我並未支付大筆金額出去,怎會還錢;我就問說:「現在是有什麼狀況需要這樣瞭解嗎?」沒想到回答更妙,只說:「好奇而已。」真他媽的,後來跟朋友抱怨這檔事,朋友還損我一番:「唉喔,那行員搞不好說那麼多,只想跟你要電話而已;吶~下次直接塞電話給他,讓他住嘴。」這種客服方式,我真的是甘拜下風。(以前電信公司的客服,確認我中文名字後,還在電話裡問我中文,說想學中文,原來客服還可以兼揩油喔!)
延伸閱讀:
抱怨與提醒篇:
新聞關注與應付之道:
Unfair Bank Charges (Information, tools and the resources necessary to help you reclaim the unfair bank charges.)